春祭美神 | 不朽之光——回忆大哥杨之光
- 分类:新闻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4-04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今年是杨之光教授离开我们的第6年,杨之光教授的艺术纪念碑屹立在万安园岭南文化名人园中受世人敬仰,杨之光教授的教育理念和艺术精神薪火相传~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缅怀先烈、祭奠逝者、追思故人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在缅怀那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安定祥和做出贡献的“最可爱的人”们的同时,跟随吴立岚先生的脚步一起回忆那一道永恒的“不朽之光”!
春祭美神 | 不朽之光——回忆大哥杨之光
【概要描述】今年是杨之光教授离开我们的第6年,杨之光教授的艺术纪念碑屹立在万安园岭南文化名人园中受世人敬仰,杨之光教授的教育理念和艺术精神薪火相传~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缅怀先烈、祭奠逝者、追思故人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在缅怀那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安定祥和做出贡献的“最可爱的人”们的同时,跟随吴立岚先生的脚步一起回忆那一道永恒的“不朽之光”!
- 分类:新闻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2-04-04
- 访问量:0
杨之光艺术纪念碑,由杨之光小外孙何亦暄设计,它如一卷洒脱下垂的卷轴,上面刻着杨之光教授书写的艺术座右铭: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
今年是杨之光教授离开我们的第6年,杨之光教授的艺术纪念碑屹立在万安园岭南文化名人园中受世人敬仰,杨之光教授的教育理念和艺术精神薪火相传~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缅怀先烈、祭奠逝者、追思故人的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在缅怀那些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安定祥和做出贡献的“最可爱的人”们的同时,跟随吴立岚先生的脚步一起回忆那一道永恒的“不朽之光”!
杨之光(1930一2016)生于上海,原籍广东揭西。中国人物画家杰出代表。广州美术学院历任教授、中国画系主任、副院长。捐赠包括代表作逾千件作品给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文化部为此特颁发“爱国义举”奖状,广州艺术博物院建立“杨之光艺术馆”。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美中杰出贡献奖”等殊荣。晚年创办培养创造力的“杨之光美术中心”及“杨之光杯”全国创意美术大展大赛。德艺双馨,桃李满天下。
01回忆母亲和大哥杨之光
我的同母异父的大哥杨之光是著名的人物画家,并擅长书法与篆刻。大嫂鸥洋(1937- )江西人。196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留校任教。师从赵无极,创意向油画画派,现任该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广东油画学会副主席。
母亲虞韵清(右),大哥杨之光(右二),二哥吴立峰(左),弟弟吴立岗(后排右一),后左是我(吴立岚)。
母亲热爱护士职业、解放后曾经担任岳阳医院总护士长的职务。
这是母亲六十岁时,荣获上海刘季平副市长亲授三八妇女红旗手勲章,表彰她作为中医门诊部护士普及医学知识卓有成绩。
大哥大嫂当年的结婚照,一对模范艺术家夫妻。
大哥创作的巨幅作品《雪夜送饭》(下图)获1959年维也纳"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1991年大哥获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颁发的"中国画杰出成就奖",1993年获美国加州及旧金山市政府荣誉奖。
雪夜送饭
《雪夜送饭》中女主人公形象是让大嫂做模特画就的。临摹草图时几易其稿,应该说没有大嫂鸥洋的贡献,女主人公的形象不会这么生动。(下图)
大哥是我国著名的水墨人物画家,在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其人物画创作,几乎在每一个重要的年代,都有代表性作品问世,成为祖国发展的形象见证与视觉象征,同时也成为中国当代美术不可分割的部分。
下图是大哥创作的人物中国画《矿山新兵》。那位新来的女矿工正在准备下井,兴奋之情溢于“颜表”,大哥用画笔准确表达了这位新矿工的心情。你看那双眼神,这是画家与自己创造的人物的心灵对话,如果没有深入体验生活,这何从谈起……
下图为吾收藏的邮票《矿山新兵》。
邮票是国家的脸面,大哥画的画获此殊荣,弟弟也感到无比高兴。
《鲁迅先生像》和《矿山新兵》两幅画己列入北京纪念建党一百周年名人画展。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参观大哥的画展。
老伴邵阳(左),我和大哥(右)一起会面时留影。
02大哥的女性绘画作品
杨之光
他笔下的女子不论是什么职业,什么民族,也都灼灼动人,让人见之忘情。今天就让我们欣赏一下杨之光教授笔下更多的明媚女子吧。
傣族宣传员玉软 63cmx45cm 1978年
一辈子第一回 101cmx63cm 1954年
杨之光说:“几十年来的艺术经历和经验,我有着深刻的体会,如果没有参加过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普选,我不可能画出成名作《一辈子第一回》;如果没有长时间下放至农场参加艰辛的体力劳动,我不可能画出获得国际金奖的《雪夜送饭》;如果没有去矿区体验生活,我不可能画出家喻户晓的《矿山新兵》……”
人物画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大师的巨作都是源于生活,源于社会的,有生活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黑河女牧工 68cmx45cm 1980年
机织女工 62.5cmx45cm 1980年
缫丝女工 46cmx34cm 1963年
舞蹈家石钟琴 68cmx45cm 1982年
小提琴手 70cmx48cm 1993年
夜深人静 44cmx59cm 1980年
滇南采风 138cmx69cm 1979年
评剧演员新凤霞 65cmx48cm 1981年
作家杨沫 65cmx45cm 1983年
越剧演员傅全香 66cmx46cm 1983年
塔吉克族老太太 63cm×46cm 1980年
新疆艺校女学生莉莉 51cmx42cm 1980年
用没骨法画舞蹈,是杨之光对新人物画的一大推进。无骨却有形,朦胧但清晰,概括得似乎省掉了一切多余东西,只留下生命的诗意和美。
朝鲜扇舞 100cmx68cm 1993年
水 68cmx46cm 1985年
唐舞 69cmx46cm 1993年
恒河畔的脚铃声 82cmx48cm 1987年
小天鹅 68cmx46cm 2006年
飘纱的女人体 43cmx66cm 2005年
杨之光曾在作品中题记:“没骨非无骨,绵里藏针也。”女性人体圆柔,写意画多用水分,很容易流于空泛虚浮。徒具“肉感”反增俗艳。不能予人以心旷神怡的美的享受。杨之光所作人体,圆中有方,柔中有刚,肌体丰盈而骨力俱存,他曾画一西洋女子的背影。金发垂肩,完全以草书中的“飞白”一笔画成,使全画倍显精神。
03杨之光画语录
僾尼族基干民兵 63cmx45cm 1978年
毛笔这一工具好像一匹烈性马,你愈怕它,它愈欺你;如果你征服了它,它就是一匹好马,任你自由驰骋。
有人说国画家也要“扬长避短”,但从学习的角度看,对这个“短”不应“避”,应“克”。
白族老大爺李绍周 62.5x44cm 1978年
学了传统技法,当然应该到生活中去运用,但决不能套用。不是让生活来迁就你的笔墨,而是笔墨要服从生活,用新的笔墨去反映新的生活。
白族少女董玉琴 62.5x44cm 1978年
学人物画,这两方面的功夫都要做够:一方面要认真学好传统的笔墨技巧、创作方法以及画论著作;另一方面要学好造型基础,包括持之以恒的速写练习。
先学走路,再学跑步。先求准,再求变。’先做到能“似”,再进一步追求“不似之似”的更高境界。
报务员罗增荣 31cmx45cm 1962年
可以说中国画没有不“变形”的,中国画的造型规律其中就包括了变形规律。变形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传神达意。
探求不脱离精神实质的“不似”是为了更“似”。齐白石主张作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这个意思。我极不赞成游离了对象的精神实质去玩弄所谓变形的游戏。
以前有人笼统地把明清的文人画指责为笔墨游戏,未免有些偏激。当前某些画的变形变得谁也看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游戏。我始终信奉《文心雕龙》中的两句话:“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这是画家极好的座右铭。
奔马 34cmx68cm 2002年
只摹仿别人创造的形象,或搬用别人现成的技法,即使这种所谓“速成”的方法可能使人不用花费多大力气就 “一举成名”,但只能是昙花一现。要根深叶茂,只有走艰苦的道路,从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中去吸取营养。一个是流,一个是源,颠倒不得。一个是仿,一个是创,代替不得。
写意人物画笔墨要奔放,但刻画人物思想感情要细致,这就叫做粗中有细。不然奔放就成为粗糙,不耐看。
藏族赛马能手南木绕 138x69cm 1980年
我总喜欢把学艺术的人比作长跑运动员,开始起步不要太快,慢一点叫别人鼓掌。不要昙花一现,冲一千米就掉队。可贵在坚持,这种慢,实际是快,到临近一万米
终点时再冲刺,那时获得的掌声,才是真正值得庆贺的。
画驴专家对自己画的驴不满意,这就是成功的诀窍。
愈是在造化面前谦虚,愈能在宣纸面前果断。
藏族少年骑手 138x69cm 1981年
而诗、书、画、印融然一体的特色,正是中国画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门艺术的标志。
能否通过寥寥数笔刻画出对象的主要特征,达到“传神”的地步,首先决定于理解对象的深度。有了对生活的认识的“深度”,才保证了描绘生活的“速度”。
在学习方法上的致命伤是将艺术的“源”与“流”的关系颠倒了。
新疆舞 101cmx46cm 1981年
要达到用笔的高度准确性,首先取决于对描绘对象认识的深刻性。只有把握住对象的本质,才有可能产生可靠的敏感,也才有可能产生果断的笔墨处理。
在毛笔写生的过程中,不同的对象,必须寻找不同的笔墨去表现。笔墨的精神与对象的传神关系非常密切。
一个学艺术的人,成功固然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但要达到彼岸,不致半途覆舟,或步入歧途,引路人确实是重要的。所以我从艺数十年来,每感稍有进步,即感念恩师之功。
地勤 1964年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没有比第一步更可贵的了。
新潮流的新未必一定好,很可能反而成为流行病:老传统的经验未必一定过时无用,因为它体现了艺术的规律。
古人真聪明,画象砖中的人物、马匹、猛虎在形体上都很夸张,但牢牢抓住了对象的灵魂,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些夸张既没有脱离形体的特征,更没有离开物象的精神。
粉红大蕙兰 2000年
从像到不像,即从形到不受具体形象的束缚,再到更像的地步,即神似,这是学画的正确途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飞跃。
坐在屋子里练功夫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新的对象,表现新的对象,探索新的技巧。
画家张仃像 69cmx47cm 1981年
艺术上不能搞什么大李小李,大程小程。因为别人的经历、气质和修养你没有,摹仿最多只能学其表面。
艺术上的志趣来自对生活的研究、来自不断地总结反映生活的经验教训,来自一种强烈的让观众跟我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美的愿望。
画家赵少昂 68cmx46cm 1984年
一张肖像画的成败,基本功与笔墨技巧固然重要,但我感到最重要的还是要熟悉所画的对象。落墨之果断,用笔之凝练,主要取决于对描绘对象“神”的把握程度。
书法的功底愈到晚年愈感重要,我在画舞蹈人物时有时感到己不是在画,而是在写。
军港之夜 30cmx46cm 1962年
艺术不是变戏法,一个理论的产生与确立,总是伴随着一段实践的经历,甚至是漫长的实践。
我主张基本功的训练要严,但创作的路子要宽。
我认为一个画家的成长要能运用三种力量:一是传统力量,一是外界力量,一是自我力量。
空谷清香 68cmx54cm 1993年
既称为传统,就不存在过时的问题,这就是敦煌石窟的吸引力始终不衰的原因。
自我的力量,包含着大我与小我。大我即我们民族的特色,小我即画家个人的风格。“国画姓国”,这话并没错,无非是提醒不要将我(大我、小我)的特点给别人吃掉。
高剑父 93.8cmx67.3cm 1994年
画画就是要我行我素,我的理解,我的方法,我的风格。不怕有个人弱点,只怕没有个人的特点。
发掘生活中的美,描绘生活中各种不同性格特征的形象,是我最大的乐趣。
在基础松散的地基上建高楼大厦可能吗?我只在敦煌大戈壁上见过这样高楼大厦的幻影,但现实生活中还没有见过。
恩师徐悲鸿 97cmx182cm 2005年
小品的量未必一定轻,如果是真情实感的精心之作。“巨作”的分量未必一定重,如果是虚张声势的小题大作。
在我学画的经历中,书法、篆刻、音乐、文学、戏剧,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好处,而且我愈来愈感到这些方面的修养太重要了。画国画,也可以说是在画修养。
说素描是绘画基础并不过份。有人说这是“老一套”;如果这老一套是体现了科学的规律性,那有什么不好呢?
要“天才”“神童”成材,必需要有一不太自由的过程,我从不赞成过早地给过多的自由,而我的意图,正是为了使他们更快地得到更大的自由。
老黄牛 68cmX68cm 1997年
我一直在追求要像八大山人画鸟那样笔简意赅地创造我的新的大写意人物画。
前辈的第一步虽未能达到完全理想的地步,但无此第一步,亦不能有后来的第二、第三步……。
前进不一定是对好的传统的丢弃,肯定过去好的经验也不意味着倒退。
04部分杨之光拍卖成交作品
杨之光.鸥洋合作 《不灭的明灯》 96.5cmx131cm 1977年 成交价:805万
杨之光《大地惊雷》145cm×368cm 2004年 成交价:644万
特此鸣谢作者吴立岚先生为本文提供的照片和部分杨之光作品图片。
杨之光美术由徐悲鸿学生、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前副院长、中国美术最高荣誉“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之光教授和女儿杨红于2002年共同创办,是专注于少年儿童创意基础教育的专业艺术机构。父女俩将在美国历时13年潜心研究的创新理念带回祖国,致力于中国少年儿童创造力培养,并研发出针对中国少年儿童创意思维训练的《少儿TCT美术课程》系统,将美术作为改造创意基因的有效手段,弥补了中国创意基础教育的不足。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在线留言
更多资讯


杨之光少儿美术馆揭牌仪式暨“未来‘绘’来”美术展开幕式回顾!

番禺区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圆满成功

【国际升学】香港艺术留学

【国际升学】新加坡艺术留学

五一假期去哪玩?不如相约番禺图书馆!

他的一生是艺术之光,也是教育之光。

中国美术馆中那些“光”的影子,你看到了吗?
Copyright © 2022 广州市番禺区杨之光美术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4033270号